|
 |
许厚泽院士文集
|
|
许厚泽著 / 2014 年出版 / 1234 页 |
本文集收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近60年来的部分代表性论著,它们代表了许厚泽院士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
 |
滕吉文文集 第1卷 中国地球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与发展
|
|
滕吉文著 / 2014 年出版 / 1157 页 |
本书论述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国内外研究的势态和导向,提出我国在这这一领域应当予以遵循的方向和路线图。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学术论文,第二篇为研究专著,第三篇为重大项目与专项的研究建议,第四篇为关于研究思路 |
 |
中国地球物理 2012
|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 2012 年出版 / 767 页 |
本书是中国地物物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收集该学会本届年会大会报告和交流学术论文600余篇,内容涉及地球物理、大气环境、海洋资源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预测等。 |
 |
中国地球物理 2011
|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 2011 年出版 / 1036 页 |
本书内容包括:地壳流体与地震预报、成矿成藏及碳封存;特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等。 |
 |
中国地球物理 2009
|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 2009 年出版 / 794 页 / ISBN:9787312025914 |
本书内容包括: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固体勘查地球物理;工程、环境、城市与矿山地球物理;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等。 |
 |
中国地球物理 2008
|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 2008 年出版 / 626 页 / ISBN:9787802460409 |
本书内容包括:新世纪国际地球物理研究信息化与平台建设、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等。 |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年
|
|
曲克信 / 2007 年出版 / 536 页 / ISBN:978750283205X |
|
 |
陕西地球物理文集 5
|
|
刘代志主编 / 2005 年出版 / 144 页 / ISBN:9787806708553 |
本书主要内容有:地球物理学中的核爆地震自动识别与能谱分析等。 |
 |
中国地球物理 2005
|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 2005 年出版 / 706 页 / ISBN:9787560132219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 长春 8月27~30日:本书收录论文涉及: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景及研究前沿;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储层与井中地球物理;地磁与高空物理;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等。 |
 |
中国大陆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进展 庆贺曾融生院士八十寿辰
|
|
陈运泰等主编 / 2004 年出版 / 929 页 / ISBN:9787502825479 |
国家自然基金会 美国Multimax资助 封套并列题名:80TH中TH为上角标:本文集收录地震学及地球物理学相关学术文章,涉及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球深部结构,地震学,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测与防震减灾等研究领域。 |
 |
中国地球物理 2004
|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 2004 年出版 / 608 页 / ISBN:9787806707077 |
本书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第20届年会交流论文摘要,内容涉及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景及研究前沿、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与环境变异等方面。 |
 |
陕西地球物理文集 4 2003年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年会
|
|
潘作枢主编;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编 / 2003 年出版 / 177 页 / ISBN:9787806705325 |
本书收录的36篇论文,涉及了油气、煤炭、核工业、水源等资源勘查,各种基础设施工程勘察,以及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等领域。 |
 |
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进展 庆贺郭宗汾教授八十寿辰
|
|
孙枢主编 / 2002 年出版 / 287 页 / ISBN:9787502934375 |
本书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勘探与信息技术、地震测深、地震预测及动力学、地磁学和大气海洋学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
湖南省地球物理论丛 2001
|
|
温佩琳主编 / 2001 年出版 / 183 页 / ISBN:978781061455X |
本书收录了《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展望》、《高等级砼路面厚度无损检测研究》、《建立有色地质资源信息网》等四十五篇文章。 |
 |
云南地球物理文集 3
|
|
谢应齐主编;云南地球物理学会编 / 2001 年出版 / 268 页 / ISBN:9787810683837 |
本文集收录的4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固体地球物理、工程地球物理、资源地球物理、环境灾害及天地交叉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与科技应用成果。 |
|